法币又叫国币,1937年法币,最大面值为500元,当时,一块大洋,可以兑换20法币。
民国1924年11月,由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银行联合发行的,面额有1,2,3,5,10元和1,2,3,5角等数种。
法币是国民党,在1935年11月4日发行的货币,发行这种货币,主要是为了应对美国,在1934年签署的,白银收购法案。
这个法案,直接导致美国的白银,开始国有化,美国本土的白银价格,在签署法案之后,持续的走高。
这也就导致,全世界所有地方的白银,都开始源源不断的,流向美国。
而当时的中华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在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所以,为了防止被美国收割,民国政府只能选择,发行法币。
为什么法币,会越来越不值钱了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华民国,废除了银本位,所以法币的价格,不再以金银,这种贵金属来决定,而是采用了政府信用本。
将法币的价格与英镑、美元挂钩,根据国库当中,其他国家的货币,来决定本国货币的价值,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聪明的。
但是,谁也没有料想到,随后抗日战争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爆发了,在欧洲战场上,英国、法国被德国打的死去活来。
中华民国,也是同样的下场,民国政府为了维持战争,只能不断的印钱。
在抗日战争初期,民国政府印钱,还比较克制,只发行了12亿法币。
后来,就逐渐的放飞自我了,到了1938年,增发到23亿,而到了1941年,法币就增发到了151亿,相较于最开始的12亿,通货膨胀了五倍以上。
到了1945年,这个时候的法币,就已经增发到了5569亿,通货膨胀了,整整387倍。
最后,到解放前的1948年,法币增发到了660万亿,通货膨胀了倍。
当时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根据1947年7月30日,大众晚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不同时期,100法币的购买力。”
在1937年,100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1938年,可以买一头大牛,一头小牛,1939年,只能买一头大牛。
到了1940年,可以买一头小牛,而到了1941年,就只能买一头猪了,到了1942年,就只能买一只猪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