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邀请陈清茶前去共同见证。
不过被陈清茶拒绝了,大过年的他可不想拖家带口的去京都过年,在京州市过年多好。
虽然提前预料到陈老板会不来凑热闹,但也有些小失望。
只能感叹一下现在的春晚不比以前了,以前有钱人接到邀请都会去,没被邀请花钱都会去,为的就是提高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印象,增加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比企业魅力可要强上太多了。
不过现在这些老板似乎都不怎么来了。
这里面原因还是很多的,不是富豪不想来,而是时代变了。
有一定因素是因为近年对企业家形象审核趋严,存在负面舆情隐患。有很多春晚亮相的老板在后续被查出问题,这类事件使春晚对企业家邀请更谨慎。且公众对"特权阶层"的敏感度提升,节目组需避免"富豪扎堆"的舆论风险。
还有语言类节目减少,魔术、歌舞等艺术类节目占比提升,导致植入广告空间缩小。企业家现场参与的互动环节也被淡化,降低了商业价值的吸引力。
而且随着直播技术发展,企业更倾向通过线上植入、社交媒体营销获取流量,而非依赖现场老板的曝光。
近年来春晚更倾向于邀请基层劳动者、特殊贡献群体和普通民众,而非商业精英。这种"去商业化"的观众策略,压缩了企业家席位。
虽然春晚仍有赞助商代表席位,但近年更倾向选择与节目主题契合的品牌。例如科技创新企业,传统行业企业席位减少。
原因很多种,部分企业家仍可能通过赞助商代表、文化界人士等身份参与,但整体呈现三个趋势——席位数量减少、曝光形式隐蔽化、选择标准从"商业实力"转向"社会贡献度"。
几板斧下来,容易吃力不讨好,所以老板们也基本不会选择去现场了。
既然陈老板不想来,那只能是约定好,后期现场的节目效果会给陈老板发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