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北宋科技双星:毕昇与沈括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254 字 2个月前

这个灵感让他兴奋不已,立刻开始动手试验。他精心调配泥土的比例,经过反复的揉捏和塑形,制作出一个个规整的活字,然后用火小心翼翼地烘烤,使其变硬。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活字排版时难以固定,印刷时容易走位。毕昇苦思冥想,尝试了各种方法,用绳子捆绑,用木板夹住,都效果不佳。

就在他几乎要再次放弃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木匠用榫卯结构固定木材,灵光一闪:“我是不是可以在活字上设计一些凸起和凹槽,让它们相互嵌合?”

经过无数次的改进和试验,毕昇终于想到了用松脂、蜡和纸灰来固定活字。

小主,

当第一页用活字印刷出来的纸张展现在他面前时,毕昇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清晰的字迹,整齐的排版,仿佛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他兴奋地跑回家,将这成果展示给妻子,妻子眼中满是惊喜和骄傲:“夫君,你做到了,我就知道你一定行!”

然而,他的发明并没有立刻得到人们的认可。

“这能行吗?传统的雕版印刷用了这么多年,可别瞎折腾。”有人质疑。

毕昇没有气馁,他带着自己的活字印刷样本,四处奔走,向人们展示它的优势。

终于,有一家书商被他的坚持所打动,愿意尝试使用活字印刷。

随着第一批活字印刷的书籍问世,其高效、便捷、成本低的优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采用这种新的印刷技术。

毕昇的名字,也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传播,渐渐被人们所知晓。 毕昇于1051年去世,时约81岁。

他虽未曾在朝廷为官,没有高官厚禄,但他的发明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知识传播的道路,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发明印刷术的中国人。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无疑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然而他却未因这一创举获得应有的重视与回报。在封建王朝时期,社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文科方面,科举考试也以文科内容为主。

衡量人才的标准往往是诗词文章的优劣。这种片面的重视导致了像毕昇这样在理科领域有所创新的人才被忽视,他们的成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推广。

这反映出封建王朝在人才选拔和价值评判上的局限性,阻碍了科技的更快发展与广泛应用。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摒弃这种片面性,重视各个领域的创新与人才,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知识的传播打开了崭新的篇章。而在同一时代,还有一位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沈括。

北宋明道元年,公元 1031 年,杭州钱塘的沈家府宅中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沈括诞生了。

沈括自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了他童年最好的伙伴,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深邃的知识,如磁石般吸引着他。

在同龄孩子还在街头嬉戏玩耍时,沈括已经沉浸在书卷的世界里,与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时光荏苒,沈括渐渐长大。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勤奋的努力,他踏上了仕途之路。起初,因父荫,他担任了沭阳主簿。

在沭阳,这个年轻的官员展现出了远超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困苦,积极改革弊政,推行新的农业政策,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了显着的提升,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的主簿赞不绝口。

不久之后,沈括又先后出任东海、宁国、宛丘等地的县令。每到一地,他都以公正廉明、勤政爱民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