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征召孙思邈进京,李世民感叹他容貌气色堪比少年,想要授予他爵位,但孙思邈坚决不接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高宗召见孙思邈,想要拜他为谏议大夫,他又坚决谢绝,只将弟子刘神威推荐进太医院。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经穴理论,首次以彩色绘制经穴图;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提倡运用针灸防病;提出灸有生熟说;在临床上提倡针、灸、药并用,丰富了综合治疗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刺灸法理论。
孙思邈在其所着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中医的医德建设。
传说孙思邈采药和治病时用毛驴驮人载药。一次,他与徒弟带着毛驴去五台山采药,毛驴被老虎吃掉,但孙思邈发现老虎口角流血,便医治了老虎,老虎后来陪伴在他身边驮人载药。
唐太宗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无法分娩,群医束手无策,唐太宗请孙思邈为长孙皇后诊治。孙思邈让宫女将一根红绳系在皇后的手腕上,自己捏着绳的另一端进行“引线诊脉”,诊脉后认为皇后腹中胎儿不顺,应扎针。扎针后皇后果然痊愈并诞下皇子。唐太宗想要赏赐孙思邈金银财帛、高官厚禄,他都推辞不接受。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归乡,高宗赐给他良马,并将鄱阳公主的居所赐给他居住。当时着名士人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都按照拜见师长的标准侍奉他。之后,他回到华原县五台山继续着书。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遗嘱中要求葬礼从简,不用冥器陪葬,不用牲畜祭祀。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人们将他的遗体抬入木棺中感觉只有一件空衣服的重量,当时的人都感到惊异。
李时珍是明代着名的医药学家,被尊称为“药圣”。
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春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医生。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读医药典籍。少年时期,李时珍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对医学的敏锐洞察力。
长大后,李时珍继承家业,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很快在当地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李时珍发现当时的许多医药书籍存在错误和不完善之处,这让他深感忧虑。为了纠正这些错误,为后人留下一部准确、全面的医药着作,李时珍决定踏上编写《本草纲目》的漫长征程。
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资料。他不仅查阅了历代的医药典籍,还走访了全国各地,亲自观察和采集各种药物。他深入山林、田野、江河湖泊,与药农、渔夫、猎人等交流,了解各种药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功效作用等。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对于收集到的资料,李时珍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对于存在争议的药物,他更是反复研究,力求得出准确的结论。
历史 30 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药物的分类、性味、功效、用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是世界药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医生提供了一部权威的医药工具书,还为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时珍在书中提出的许多药物理论和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完成《本草纲目》后,他继续为百姓治病,同时对《本草纲目》进行修订和完善。由于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李时珍的身体逐渐虚弱。
公元 1593 年,李时珍与世长辞,享年 76 岁。他的一生,为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名字和《本草纲目》一起,永远铭刻在中国医学史和世界药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