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十二门对一架

领兵打仗的韩信,出谋划策的张良,以及负责后勤的萧何。

三个人之间,谁的功劳最大,真是不好说。

但是,最累的人,一定是萧何,因为刘邦吃过的败仗实在太多了。

什么叫重整旗鼓?

募兵、征粮,各种辎重的筹集,等等,着实需要大能耐。

对于吴楚之战,起到最重要作用的,自然就是热兵器。

杨钦很狡猾。

因为大吴国与燕州结盟了,杨钦知道大吴国获得了高射炮,于是就下旨,每一次轰炸,只出动一架飞机。

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城池的头顶,只有一架飞机,跟有十几架飞机,轰炸的效果完全不同。

但是,对于高射炮而言,击中飞机的概率,也是完全不同的。

十几架飞机在飞,高射炮或许轻易就能击落一架,因为多,因为密集。

可只有一架飞机在飞,击中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

虽说高射炮的命中率低了,但单架飞机的轰炸力度也低了,高射炮的发射次数也就多了。

而且,跟蒙城之战不同的是,燕州卖给大吴国的高射炮并非只有一门。

多门高射炮一起发射,虽然算是盲打,但命中率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第一战,在滕州的谷山郡。

吴军为了应对楚军战斗机的轰炸,准备了十二门高射炮。

而楚军,按照杨钦的旨意,只出动了一架战斗机。

驾驶战斗机的,就是大楚国的第一个飞行员牛三强。

在大楚国目前所有的飞行员中,牛三强的驾驶水平最高。

楚军的战斗机飞到谷山城的上空之时,吴军的高射炮也早就准备完毕了。

十二门,分散开来,几乎是同时开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