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全面学习浪潮,读书人待遇

“各省缺人,朝廷也缺,民间也缺,让大家伙铆足力气,大干3年!”

“臣,领旨!”众人领了任务开始忙碌起来。

第二天。

张之东和夏昌珉联合诸多的大乾进士,研究着34科的科考试卷,并让各省依次在各县开展秀才院试,来大规模的填充各地县府的中学。

同时,张之东也选派人手,去各省巡视加快各省大学的乡试举人的考试,定下了各省前800人的名额。

张启恩可以在童生考试中放水,只要你识字就是童生,但后面的秀才和举人可是国家的中坚力量。

没一点学识,那可抓瞎了,所以名额少的可怜,但张启恩会每两年开考一次。

童生、秀才有功名的读书人,可以选择从商、从政、去工厂、做学问等等。

但无论秀才还是童生,想要从政就要参加“帝国公务吏”的考试。

除非是举人可以不用考试,各省的省府直接聘任;进士更是直接可以入翰林院,翰林院此时就是一个帝国的政务学院。

最短三个月,最长一年,就被安排去中央或者去地方任职,地方上最低都是县督的职务。

前三甲的状元、榜眼、探花郎更是直接赐予内阁、御书房行走的虚衔,各部的尚书和张启恩亲自指导培养。

刘坤一、赵毅升最近巡视各省的简化汉字的扫盲情况,张启恩可是将汉语拼音都放了出来,为的就是尽快的扫盲。

用的教材,张启恩直接复制的《赤脚医生手册》、《民兵军事训练手册》和《军地两用人才之友》三大神书。

这些书籍因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被认为即便是在古代或未来遭遇极端情况时,也能提供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张启恩就定为了新版的扫盲教材,里面都是简化字。

内阁中的两位阁老,都被派往南北两地出去督导巡视了。

各地的士绅们纷纷响应,因为大家看到了朝廷的决心,真的要放开文化限制了!

私塾、家族学堂是纷纷拔地而起,老百姓也看出了未来是读书人的天下,不再抱着娃娃念书无用的旧观念。

同时在这股学习识字扫盲的浪潮下,也让各地缺人到极致的省督们,推上了高潮。

很多家庭都是依附在各自宗祠的力量,举全族力量培养读书人,或者整个村子来供养一个娃娃来考取秀才、举人。

南方有的省,挑选成绩优秀的童生,直接点对点的培养秀才、举人,全程省府掏费用。

读书人的待遇,这次被抬上了历史最高潮,虽然读书人取消了官府终身供养制度,但朝廷和社会给予读书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最高的荣耀。

让民间的私塾和宗族学堂来供养,也是目前的无奈之举,但唯一的好处就是以宗族为核心的凝聚力将整个民族牢牢的凝聚在一起。

老百姓家里,只要有孩子愿意学,都不用家里操心,家族和村子都会大力支持和供养。

最近宋丹阳就上报了南直隶的做法,恢复被废除了三百年的学田制度!

很多宗族要求自己的族人上缴1亩土地的收入,当做供养后生们学习的“学田”,这田为整个宗族所有人监督,只能用来供养学子读书。

将来要是有发达了的族人,必须向“学田”里捐地,捐钱,捐物!这些都是公有的。

各地县衙开始组织编修《县志》,宗族开始修撰《族谱》。

帝国礼部,最近加班加点的刊发了,帝国提出的仁孝为治国之本和社会行为准则的书刊,引导各地宗族修改祖法。

原本要暴力废除的宗祠制度,被张之东用更加和顺的办法过渡,逐步的去修改帝国陈旧的法律和地方宗族内陈旧的家法家规!

“老百姓们笑了!”只是杨增新这些天在直隶看到的感叹。

因为他收到了张启恩的命令,前往京城面见张启恩后,就要去西疆做省督。

目前的西疆、蒙古、乌斯藏不具备选举省督的条件,所以张启恩准备找到合适的人直接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