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时成气运

成道天书 鸿书 1927 字 8天前

石中在太虚静地中静坐观想参详《道德经》中真意,《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节以“大器晚成”为核心,通过描述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理解和态度,以及一系列矛盾对立的现象,为修者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圣人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处描述并揭示了,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不同认知和态度。

所谓上士,乃是具有敏锐的悟性和坚定的信念之士,一般听闻道法真谛后,就会积极地践行。而中士,则处于半信半疑的状态,行动上缺乏坚定性。至于下士么!因其自身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和自身偏见,多是无法理解道法深玄奥妙的!

甚至下士者自持已知,往往会嘲笑和否定道法自然。于此启示修者,在追求真理和智慧的道之路上,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不被表象所迷惑,勇于实践和探索,方是正途。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则揭示了道的超越常规的特性,即其表象与本质往往相反。

真正的光明之道,看似昏暗,前进之道,好似后退,平坦之道,仿佛崎岖。启示修者,在认识和判断事物时,不能仅从表面现象出发,而应深入思考和领悟其本质。同时,也提醒修者,要有包容和谦逊的心态,不轻易否定看似矛盾或不合常理的事物。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描述展示了德的不同境界和表现形式。

高尚的德行如同深谷,虚怀若谷,能容纳万物;广博的德行不会骄傲自满,自以为足具,而是能深知己身的不足;真正建立起德行的人,既不张扬也不炫耀,默默地践行着道与德。

此即启示修者,在追求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应保持谦逊、包容和不断进取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境界。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体现了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

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强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的磨砺才能成就,最大的声音,听来无声,却深入每个闻者之心。强大的形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却能震撼每个人。

这是告诉修者,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切莫急于求成,当耐得住道途寂寞,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自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则调了道的包容性和成就性。

道虽然幽隐无声、无名无状,却如水一般,善于给予万物,并且辅助万物。启示修者,在凡尘生活和修行中,应保持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和事,同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当为大世社会和民众他人做出应有之贡献。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此中真意是“优秀的人听闻道音之后,自会勤勉地遵循践行。

一般的人听了道音之后,仍是似懂非懂、不知所谓,若有若 无的样子。

粗俗鄙陋之人听了道音之后,则会大声嘲笑。若这种人不大声嘲笑,那么所谓的道,还叫真道吗?

故此,有大能建言说“明白道意,要有若蒙昧懵懂无知者般。精进道法,要有若退步视物般,去看清道理。行崎岖不平,坎坷曲折之道路,有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样,看起来很艰难,行之有道,自有方法。

而至高无上的德行,有若像幽谷渊博,大白于天下,有若受到了侮辱,知道得越多越是如此!

广泛普遍的道德,被视若不足为奇,健康友善的德行,往往被视若苟且偷安。实质化的真理,有若虚无缥缈,至大的空间,没有角落存在,大器最晚成形,却能堪大用。大理宏音之声闻听难清,是人在其中,听不真切。大象物状无有形态,是人在其中,视若无睹。道是隐秘无名状态的,大丈夫唯有道德如水一般,善于借鉴环境,予取予求又能成全诸般,方才可有所成就。 ”

时空长河,那时光幽幽一段,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此人名叫崔琰。

他从小学习武艺,欲图长大卖予帝王家。这崔琰在外行走,特别喜欢结交朋友。然有些不明道理的人,却是认为他这是不学无术,除了喜欢舞刀弄棒,拉帮结伙之外,于学问上是一窍不通。

一次,崔琰去拜访一个学者,主人却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我家主人,正在潜心研读诗书,无暇与汝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