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平都掌蛮——李瑾

李瑾,直隶和州人,明朝勋臣、将领,襄城伯李濬之孙、襄城伯李隆第三子。李瑾袭封襄城伯,领三千营,提督五千营,并掌后军都督府事,佩征夷将军印任总兵官,偕同兵部尚书程信等大破四川都掌蛮之乱,并将其地“改土归流”。因功进封襄城侯,累官太保兼太子太保、总督十二营。

李瑾,出身勋臣世家,为第一代襄城伯李濬之孙、第二代襄城伯李隆的第三子。李瑾的长兄、第三代襄城伯李珍于“土木之变”中战死,李瑾的母亲越过他貌丑的二兄李琏,推李瑾袭封爵位,成为第四代襄城伯。

李瑾与遂安伯陈韶、都督佥事刘纪奉命轮流宿卫宫中,领军护卫明英宗。宪宗命李瑾与丰城侯李勇、太平侯张瑾、抚宁侯朱永轮流宿卫宫中。兵部尚书王竑举荐李瑾出任总兵官,进讨自称赵王的四川赵铎叛军,宪宗认为李瑾身负重责,“不可动”,让兵部另择人选。

四川戎县山都掌蛮多次叛乱,攻陷合江等九县,朝臣商议派大军进剿,命李瑾佩带征夷将军之印,充任总兵官,率领四川、贵州明军前往征讨。由兵部尚书程信提督军务、太监刘恒“监督”。李瑾与程信等抵达永宁卫,在研究当地形势要害后,决定分道进军。其部署为:都督芮成由戎县进军;巡抚贵州、都御史陈宜及参将吴经由芒部府进军;都指挥崔旻由普市冰脑进军;四川总兵官、南宁伯毛荣由李子关进军;巡抚四川、都御史汪浩及参将宰用由渡船铺进军;左游击将军罗秉忠、右游击将军穆义由金鹅池进军。李瑾、程信则“居中节制”,掌控大局。

明军各部转战数日,攻克龙背、豹尾等七百五十六寨,斩首一千五百九十余级,生擒三百四十余人。明军攻至大坝山,焚毁寨落一千四百五十七座,共斩首三千零一十七级,生擒九百五十三人。两次战役后,统计缴得铠甲、牲畜无数。李瑾及程信认为都掌蛮素来号称“难治”,如果不通过“改土归流”的方法,无法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于是将都掌九姓中不驯化的人迁至泸州卫,并在渡船铺增设营寨,改大坝为太平川长官司,区划都掌蛮的土地,通过设官、建治等举措进行控制。

李瑾率军回师,仍领五军营兵马,宪宗降玺书奖谕,进封他为襄城侯,封李瑾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并赐其诰券。李瑾上奏认为:“按旧例,官军的折俸、钞布都应前往北京库中领取,但路途遥远,加上年久过后官吏徇私舞弊、克扣欺瞒。请求自今以后,保定、真定、河间、永平四府每年在运钞布往京库时,留下一定数量,让附近官军就地领取。这样一来既可以使百姓免于远运,又能使士兵得到实惠。”朱见深同意,并下诏命大宁都司、直隶卫所的官军折色俸粮就近于附近的官库领取。

朝廷在礼部宴请新科进士,李瑾奉诏参与此宴,镇守山西太监刘忠请求朝廷暂免受灾的山西各地运送柴炭,李瑾附议,宪宗于是同意免去山西此年秋、冬二季的输炭之任。李瑾认为盐商运米赴边时只用路引批文、不需“挂号”的行为,可能会招致奸细潜入,更改旧制“非便”,朱见深回答:“这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完事后仍然如旧。”李瑾上奏请求暂免大宁都司及直隶、河间等五十三处卫所的输炭之任,以舒缓民力,宪宗同意。宪宗命李瑾与成国公朱永一同提督十二团营,李瑾与英国公张懋等上疏请辞兵权,新即位的明孝宗优诏挽留,不允所请。

李瑾逝世,孝宗闻讣讯,为其辍朝一日,赐祭葬,追封芮国公,谥号“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