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被赐国姓——许泰

许泰,明朝江都人,许宁之子,袭职羽林前卫指挥使,武状元,以副总兵协守宣府,封为安边伯,帝封义子,赐国姓朱,曾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乱时,许泰为夺功劳,在南昌大肆滥捕、诬陷、刑虐士民为宁王逆党,祸害更甚於辰豪之乱,又因为嫉妒王守仁对其万般排挤,并逮捉窘辱伍文定。世宗即位后,朝廷大臣对许泰交相弹劾,伍文定亦上奏世宗,许泰嫉妒王守仁功劳,及在南昌诬陷刑虐士民的罪状,世宗遂将许泰下狱,论死后减罪改判流放充军戍边,死於戍所。

许泰,出身于武职世家,曾祖父许成被封为永新伯,祖父许贵,承袭武职,为羽林军左卫指挥使,父亲许宁,以舍人从军有功,为锦衣卫千户,后袭指挥使,提拔为署都指挥佥事,守备柴沟堡。许泰承袭父职,为羽林前卫指挥使,父亲去世六年后,成为武状元,并擢署都指挥同知,不久,便以副总兵协守宣府。

霸州刘六、刘七等率众起义,奉杨虎为首领,惠安伯张伟、右都御史马中锡师出无功,被朝廷论处。皇帝诏令陆完兼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统领京营、宣府、延绥官军讨伐刘氏兄弟,行至涿州时,忽然传来杨虎率领的起义军已逼近京师的消息,朝廷急命陆完回师保卫京城。适逢副总兵许泰、游击瘿永等在霸州将杨虎击败,京都才得以保全,许泰、瘿永、江彬、刘晖等边将得以入京城,随时听命调遣。

不久,刘六攻占曹州,许泰与冯桢、瘿永一起出兵,乘胜擒斩1800人,后刘氏兄弟又进逼诈县、临城,许泰竟不敢进攻,受到朝廷官员的弹劾,被停俸禄。继而刘氏兄弟奔卫辉,许泰又吃了败仗,被调赴莱阳。又因逗留不敢前进,被革去署都督佥事新衔,仍以都指挥同知办理平乱事宜。刘氏兄弟起义被平息后,许泰晋升署都督同知,与江彬、瘿永、刘晖等一同留在京城,日夜侍奉在武宗左右,他被武宗收为义子,赐国姓。

武宗命许泰领敢勇营,江彬领神威营,许泰此时威风八面,权倾一时,许泰被提升为都督佥事。江彬引导武宗微服出居庸关,畅游塞外,征歌选色,敌寇得知消息,发兵5万侵入应州,诸将王勋等拼死力战,才打败了敌人,斩敌十六首级,而官军却死伤数百人。武宗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又自称镇国公,将驻地号称军门,大小中外之事,必先经江彬上奏,廷臣切谏,一概置之不理,逾年正月,才班师回京。录应州战功,封许泰为安边伯,江彬为平虏伯,升赏内外官9550余人,赏金以亿万计。

宁王朱宸濠谋反,许泰、江彬鼓动武宗亲自讨伐,武宗又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勇士卒数万人南下,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此时,朱宸濠已为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所擒,王守仁乘张忠、许泰未至,将朱宸濠囚至南昌,上书朝廷请献宸濠,以阻止武宗南征。

武宗执意出征,竟不许,王守仁至钱塘,遇到太监张永。当时张永负责提督赞画机密军务,位在张忠、许泰之上,而且,张永过去与杨一清友善,剪除大宦官刘瑾有功,天下称赞。王守仁乘夜拜访张永,称赞张永贤能,极言江西穷困贫瘠,怎么能承受武宗的六师惊扰。张永深以为然,说道:“永此来,为调护圣躬,非邀功也。公大勋,永知之,但事不可直情耳。”王守仁遂将朱宸濠交付给张永,闻朝廷命他巡抚江西,遂又回到南昌。

这时,张忠、许泰已先到了南昌,痛恨没有得到朱宸濠,欲冒功,便以穷搜逆党为名,大肆抓捕,士民被诬陷中伤的人不可胜数,被诛杀判刑的人亦不在少数。张忠还自称天子弟,刘晖自称天子儿,许泰自称威武副将军,放纵京军不断骚扰地方军,想方设法排挤王守仁。有人直呼其名,甚至污辱谩骂。王守仁不为所动,且安抚更加仁厚。有士兵病了,给予药;死了,给予棺木;遇到发丧,必停车慰问良久才离去,京军将士都说“王都堂爱我。”从此,再没有对王守仁无礼的事发生。

许泰出身武职,最看不上文士,王守仁是文举进士二甲第六名,许泰便以武科目相难,逼着王守仁在众将士面前习射。王守仁缓缓拿起弓箭,三发三中。在场的京军一片欢呼,叫好声不断。张忠、许泰脸面丢尽,更加沮丧。适逢冬天到了,京军离家太久,无不思归,许泰等无奈,只得班师回朝。

武宗病逝,世宗即位,廷臣纷纷弹劾江彬、许泰等武宗生前宠幸的边将交结朋党,扰乱朝政,依律当斩。内阁重臣杨廷和、蒋冕、毛纪等连连上疏言道:“不诛此曹,则国法不正,公道不明,九庙之灵不安,百姓之心不服,祸乱之机未息,太平之治未臻。”于是,世宗下令诛杀了钱宁、江彬,却特赦张忠、许泰不死,发戍广东海南。言官张钦等皆上书,认为许泰等罪亦当诛,不宜轻贷,世宗降旨:籍没家财,发原定卫所,永远充军。

大学士杨廷和再次奏言:许泰等人之罪“始而法司会问即如此,继而多官复审亦如此,已而臣等拟旨又如此,群臣论奏又如此,是天下之人皆曰可杀,不止于国人曰可杀而已。而陛下独宥之,此臣等所未喻也。且陛下何惜此数儿而不蜫之于法,以泄天地、祖宗之愤,以快中外臣民之心,以垂乱臣贼子之戒乎”,并以辞去官职相胁。世宗宣慰留之,却不改圣旨一字,许泰最终死在戍所。

从许氏一族许贵、许宁到许泰,无论是刚、是勇,是忠、是奸,都在明代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像这样祖孙三人在正史上都有传的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