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国扯皮的这一段时间,燕国盛京也没有闲着。
一座面积极大的皇家园林,被改造成太学,里面加盖房屋,铺设路面,各种设施打造好往里面搬。
食堂、宿舍、被褥、院服等等都需要采购,这些都是花钱的地方。
而且盖房子也需要很多的人力,燕国并没有征徭役,而是选择了花钱用工,每一个去干活的工人,不仅有饭吃,还有工钱拿。
对于百姓来说,这可比徭役强太多了。
每一个去干活的人,心情都是好的,夸赞大燕朝廷真是青天大老爷。
一座太学的建设,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解了盛京百姓被坤军抢劫后,穷困潦倒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
并不是只有盖房子干活的人才解决问题,这是一套产业链,做饭的,卖粮的,做布匹被褥的,生产建筑材料的等等。
再加上朝廷的低息贷款,盛京的经济又活跃了起来,蒸蒸日上。
太学年前便考试建造了,一直动工了整整三个月,在三月中旬的时候,才彻底完工。
而这三个月里,大燕朝廷也一直都在准备着春闱科举。
在科举之前,还有着一场考试,那就是太学的入学考试。
考试由太学院长文陆来举办,燕地和坤地的士子们都赶来应考。考试不光考四书五经,也考律法、农桑等,综合挑选人才,而且只要三十五岁以下的。
文陆曾经对沈长恭说过自己的担忧,那就是他担心那些学子们,一直赖在学院里不走,也不好好学,反正管吃管住,没有积极性怎么办。
沈长恭直接了当的说了,科举只招收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太学也是,而且到了三十五岁后,不管有没有考中,都要下放出去做事,太学不会白养着。
理由就是,人到了三十五岁之后,各种精力都会下降,尤其是学习能力,更是如此,而且三十五岁,人也变得沉稳了,可以去为国效力了。
沈长恭也是出于寒门仕子的考虑,毕竟在古代科举制度下,经常会出现集一整个宗族或是村子的力量,来供养一个学子,让他去参加科举,考不中的一考就是一辈子。
例如范进中举那样的。
不事生产,只读死书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