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闲着也是闲着,逗你玩儿呢?”叶大夫脸色一沉,反问理查,“刚才你也看到了全过程,记住多少了?”
昨晚,叶一柏翻阅了耶鲁医学院教材直至深夜,内心却罕见地感到一丝沉重。原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医学水平远比他想象中的更为滞后。
国内医疗机构如同春笋般涌现,但能叫得上名号的多半是教会医院或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诊所,真正属于华人的医院寥寥无几。而在华国仅有的两家能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的大学,竟然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直到此时,华国的医学生们竟还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教科书,即便是如今国内大小医院,包括国有公立医院在内,所有的病例记录皆采用全英文书写。
即便放眼国际医学界,当时的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分子生物学这一对于医学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还未创立,电子显微镜、内窥镜、超声波诊断仪以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先进的医疗器械仍处于未知的状态,深藏于某个角落等待着被发现……
叶一柏乃是乡间的心脏外科高手,他的技艺虽尚未得到官方医学界的宏大赞誉,但在乡邻间早已传为佳话——据说那个被誉为心外科手术里程碑式的b-t分流术,在此地还需足足等待十一年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无论放眼国内外,倘若把未来的医学比作一座巍峨矗立的大厦,如今的医学尚只是奠基之始,搭建起了初步的阁楼框架,前路漫漫,亟待开拓。
叶一柏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前世查阅资料时的一组数字: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尚不足四十载,而这在往后时代正是正值壮年的光景。
“我心里明白个七七八八,但这双手是否能跟得上脑子的记忆,就不一定了。”理查如实回应。
“缝合技巧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技术,想要掌握它,唯一的秘诀便是勤加练习。”
对于当前医学发展的局限,叶一柏并无力挽狂澜、名垂青史的野心。他深知自己的斤两,然而正如那位先贤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愿效仿前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滴传授给后辈。
“这周围有没有卖香蕉的?”叶一柏询问身边这位初出茅庐的弟子。
香蕉?
理查望向叶一柏的目光不禁流露出一丝不解之情。
“南京路上或许会有,我可以去买。”话音刚落,他就已转身欲出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