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山长邀请

这话触动了高适,他倾向陈恪的教学态度。

而刘复则找到反驳的理由:“《论语》注解乃历代大儒的心血,岂容质疑?”

陈恪正色回道:“这要从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夫子之后,有子张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等八家,这八家对夫子的言论和思想的理解各不相同。”

“直至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教书育人转变为王朝治理国家的工具,被各大门阀世家所掌握。”

“于是对《论语》的解释渐趋统一,不再考虑夫子的本意,而将之做为世家控制学识的手段,普通百姓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大盛末年,因世家的覆灭、大盛王朝的灭亡,我大兴立国后兴起教学之风,百姓才有受教的机会,也能通过科考进入朝堂。”

“这时再抱着那些世家大族做出的注解已不合适,注解应充分体现夫子的本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才符合夫子有教无类的本意。”

陈恪知道王韶与刘复的争论在哪,坦然说出,坚持自己的注解。

而刘复冷笑道:“年纪轻轻竟敢给夫子所言重新注解,那你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夫子的本意为何?”

刘复说不过陈恪就让他当场解释,这话列在《论语》的首页,其注解已得到公认,纵王韶这样的叛逆少年也知道学习之后再经常复习,是件很开心的事。

这句话的意思很浅显,刘复就用这句话来考陈恪,认定他没有新的解释。

可他不知陈恪来自那个世界,更不知道那个世界的哲学家多如牛毛,《论语》的新解释铺天盖地,就这句话他能说出三种意思。

但他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这个解释,“当解释这句话时,我们要从夫子的经历谈起。”

“夫子一生都在教书育人,但他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一间学堂,而是周游六国以推广和完善自己的学说,为此还请教过老子。”

“从夫子所为来解释这句话,学而、就是学习知识,时、则是经常,习之、就是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

“而下面这句话中的不亦、应解为忙碌,而乐乎则是非常充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解释起来应该是,努力学习知识,经常用学到的知识去进行实践,这样忙碌的生活不是很充实吗?”

他对这句话的新解让外面的学子一齐张大嘴巴,而高适和王谅也惊讶地看着他,王韶却心里欢喜,暗道:“先生真乃先生也。”

而刘复怒道:“你这是歪曲。”

陈恪正色回道:“绝对不是歪曲,我有实证,‘三思而后行’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可以证明我的解释是对的。”

“《论语.公治长》记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