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草船借箭后续

正值深夜,江面雾气弥漫,仿若一层厚重的白色纱帐将整个江面笼罩得严严实实,伸手不见五指。曹军的战船如黑色巨兽般整齐排列在岸边,船上的士兵们身姿挺拔,警惕地守望着江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不安。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急促而密集的擂鼓呐喊声,那声音穿透浓雾,在寂静的江面上回荡,仿若千军万马奔腾而来。一名曹军士兵神色慌张,脚步踉跄地匆忙跑到曹操所在的营帐,“扑通” 一声单膝跪地,声音颤抖且急切地报告:“丞相,江面传来擂鼓呐喊声,敌军忽然来攻!”

曹操闻言,原本平静的面庞瞬间变得严肃,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形成一个深深的 “川” 字。他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背在身后,迈着沉稳的步伐踱步至营帐外,望着那浓得化不开的大雾,眼神中透露出思索与警惕。沉思片刻后,他声音低沉却有力地说道:“雾如此之大,敌人却突然来袭,其中必定有埋伏,我军切不可轻举妄动。传我命令,让弓弩手速速集合,用乱箭将他们射退!”

一旁的张辽,神色忧虑,忍不住向前一步问道:“丞相,万一敌军趁雾逼近,我军岂不是被动?” 曹操摆了摆手,神色镇定,沉声道:“文远不必担忧,雾大难辨虚实,贸然出击才是危险。先以弓箭御敌,看清形势再说。”

传令兵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一万多名弓弩手迅速齐集江边,个个手持强弩,箭在弦上。他们身姿矫健,眼神坚定,等待着那一声令下。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令下,万箭齐发,如蝗虫般朝着江中射去,一时间,箭雨纷纷,江面被激起无数水花,“噗通噗通” 的声音不绝于耳。

过了些许时候,诸葛亮一袭白衣飘飘,潇洒地站在船首,衣袂随风轻轻飘动。他神色镇定自若,双眸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微微眯起眼睛,专注地观察着草船上箭的数量。那眼神仿佛能洞察每一支箭的落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随后,他不紧不慢地抬起手,轻轻一挥,用沉稳且坚定的声音吩咐道:“将船掉头,继续擂鼓呐喊!” 声音在江面上悠悠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士兵们训练有素,齐声应和,整齐的声音仿若洪钟鸣响,打破了江面的紧张氛围。他们有条不紊地转动船身,动作娴熟而迅速,每一个步骤都配合得恰到好处。那擂鼓呐喊声依旧响彻江面,震得人耳鼓生疼,仿若要将这江面的雾气都震散。

一旁的鲁肃,眉头紧锁,满脸担忧之色。他心急如焚,小步凑到诸葛亮跟前,神色紧张地小声说:“先生,这般深入敌境,万一曹军识破,我们可就危险了。” 说话时,他的眼睛不时地望向曹军的方向,眼神中满是惶恐。

诸葛亮却胸有成竹,仰头爽朗地笑道:“子敬莫慌,我料定曹操生性多疑,大雾之中,他绝不敢轻易出兵。只管按计划行事便是。” 那笑容自信满满,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雾气渐渐散去,像是一层轻柔的薄纱被慢慢揭开。阳光开始穿透云层,金色的光芒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时机已到,立刻挺直身躯,高声命令:“收船,回江南!” 声音高亢激昂,如同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此时,众人纷纷看向船两边的草把,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好似一个个浑身带刺的刺猬。那些箭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诸葛亮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那是胜利的喜悦。他转头对身旁的士兵说道:“让军士们齐声高叫‘谢谢丞相的箭!’” 声音中带着几分戏谑。

于是,士兵们扯着嗓子大喊起来,声音此起彼伏,在江面上回荡。“谢谢丞相的箭!” 这声音仿若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曹操的营帐。

曹操听闻,原本平静的面庞瞬间涨得通红,眼睛瞪得滚圆,这才顿时恍然大悟,知晓自己中了计。他怒目圆睁,猛地一拍桌子,气急败坏地急忙下令派船去追。可诸葛亮的船早已如离弦之箭,在士兵们奋力划桨下,驶出了很远。曹军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船只,只能望洋兴叹,心中满是懊悔。

鲁肃站在一旁,嘴巴微张,满脸的惊讶与钦佩。他望着诸葛亮,眼神中满是崇敬,不禁脱口而出:“先生真乃神人也!您是如何知晓今日会有如此大雾的?”

诸葛亮轻抚胡须,神色从容淡定,仿若闲庭信步。他缓缓说道:“身为将领,若不通晓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遁甲,不明白阴阳变化,看不懂阵图,不了解兵势,那便是庸才。我早在三日前就算定今日会有此大雾,所以才敢答应三日造箭的期限。公瑾让我十日完工,可工匠材料都不齐备,分明是想借此借口杀我。但我命由天定,公瑾又怎能害得了我?”

鲁肃听后,心中对诸葛亮的佩服之情更甚,他双手抱拳,恭敬地拱手拜服,心中暗自感叹,此人真乃世间奇才。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