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才看着杨兴武发呆,问了一句。
“这不芒种了吗?老家该收麦了,今年我不在家,家里肯定累的厉害,给家里寄的信,算算时间也到了,我让他们找人帮忙,不知道会不会听。”
“放心吧!肯定不会听的,你这话要是在村里说,肯定会被人说成败家子的!”
孙俊才也是出身农村,对于村里的事情他再清楚不过。
在村里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力,哪怕牲口都比人金贵,人生病了只要不是大事儿,就能熬一熬、等一等,牲口生病了就得找兽医看。
杨兴武听到这话并未反驳,毕竟孙俊才说的是事实,乡亲们挣钱难,想让他们花钱更难。
八十年代的农村,其实还是自耕农经济,自给自足,有时候盖房用的土砖土坯都是乡亲们自己和泥,拿模子制坯,脱模、晒干,再起房子。
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有些担忧起来。
去年是卖了6亩地的青麦穗,只有6亩地麦子要收,那会儿他还在家,一家人干了两天就收完了麦子。
今年寒假的时候,他嘱咐家里别再卖青麦穗了,主要是怕亏损。
毕竟有了一条路后,乡亲们总会利用自己的有限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去开发这个市场,在他看来,哪怕青麦穗都能卖完,也赚不到什么钱,毕竟他们整个市都是种小麦的。
这样一来,他家12亩地的小麦都要收,家里人的工作量多了可不止一倍。
杨兴武想到这里有些纳闷儿,他想解决家里的情况,却发现有些走不通,这个时候人们的观念和现在的想法,差距还是很大的。
想要解决村里的情况,可不是一台收割机的问题,即便他有钱买,在父母看来也是浪费钱。
还不如多吃俩馍使劲儿干活来的实在。
孙俊才看到杨兴武发呆,伸手敲了敲桌子。
“好了,别想了,该上课了。这事儿有些无解,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走吧!上课走。”
“走!”
来到教室后,众人又认真上课学习。
临近期末,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了不少。
过了几天,到了六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