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诚见父亲只吃了一点,远少平时的饭量,“爹,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吃这么少?”
孙尚眼睛一撇,“跟你说有什么用?你只会作个诗而已。”
孙夫人叹道:“还不是又到了重订两国议和条约了,他们要将议和费中的粮食,提高两成。
我宁国一年产的粮食虽然多,但要供百姓食用,又要供军队,还要储备一些,以防范灾年,本来剩的就不多。
要是魏国这样下去,我们就储备不了多少粮食了,万一灾年一到,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了。
你爹是户部尚书,这钱粮问题都是你爹负责的,他能不愁吗?”
孙诚从记忆中找到了宁魏两国的议和条件,原来宁国在魏国的交战中,因为马匹不足,屡次处于下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好在绵江,清河流域水网密布,不利于骑兵发挥,这才守住了这片战略区域,但每次都是损失惨重。
所以,先王宁穆王为了避免杀戮,率先求和。魏国见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就同意罢战。
但因魏国军力占优,宁国也是先求和的,所以要付出代价。
每年粮食,丝绸,茶叶,瓷器,都要送给魏国一批,当做议和费,还规定每五年必须重新签订和议。
开始,这些并不多,为了不开战,宁国方面也就同意了。可后来五年一递增,直到今年,粮食直接提高了两成。
孙诚望着自己的父亲,“爹,是不是魏国受灾了?”
“你管这些干嘛?”
“爹,怎么说我也是个绝世天才,你说说看,搞不好我会有办法呢?”
孙尚见儿子能为自己想办法,心中大慰,这儿子终于大了,也知道为父分忧了。
“听说发生了蝗灾,他们的粮价低的涨了一倍,高的都涨了四倍,所以他们要从我们这里多弄点粮食。
不给他们,他们就拒绝议和,后面会发生什么事,你也是知道的。
孙诚知道,不给粮食,后面肯定就是战争了。
“现在朝中吵成一片,有主战的,有主和的,互不相让。
最后,朝廷还是妥协了,军力比不魏国啊!再是打一仗,那损失可就比这两成大多了。所以还是同意了魏国的讹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