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村委会人才引进计划

陈渝回答道:“除了现在急需的财务、跑手续的管理人员马上到位外,养老院的护工、厨师,卫生所的医生,幼儿园的老师这些都要提前作好招人的准备,至少要提前确定人选,以免影响工作。”

“至于人选,我建议同等条件下先考虑前卫村、古林村那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鼓励他们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两个村委会共同商议一下,把要招的岗位、工作内容、条件、待遇先拟出来,然后公告出去。”

“也可以与镇上的卫生院、镇中心小学联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

“实在不行,也可找镇上商量,增加这两个单位的合同工编制,费用由我们来出。”

“这是个好办法”,陈兴凡拍了一下大腿:“我这就回去和他们商量,尽快把章程定下来、把人招进来!”

这事确实是宜早不宜迟,陈渝也就没拦他。

伴随着自身“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今自己也算略有小成,姑且称之为事业吧——陈渝不禁自嘲地思忖着,在他的引领下,在他的带动上,村里的事会越来越多,财务往来也会越来越大,与村上将会牵扯得越来越深。

而村里代表着公,自己则象征着私,为了杜绝日后可能出现的不必要麻烦,公私之间尽早划清界限、泾渭分明方为上策。

唯有如此,方能更有益于双方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村里,他以后尽量只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村上的管理,最多也只是从村民的视角提出些许建议、参与监督而已,其他事务一概不予插手。

村里有了专业的人才,管理才会更加有条不紊,也为自己节省了人力、精力;而自家的事情,主要还是依靠有能力、值得信赖的至亲之人来操办。

这倒颇有些类似于被专家们嗤之以鼻的家族企业。

这并非陈渝思想陈旧、不谙现代管理之道,而是一直以来陈渝都将自己定位于农村种植业,根本无需太多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模式,否则反而会致使管理成本节节攀升。

况且自己返乡创业的初衷,亦是为了引领家乡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