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支啊,都快赶上人工种植的了。
人参吸收天地精华不假,但土地肥沃也很重要。
人参的生长有一个特点,就是长过一支人参之后,它根茎所及的地方再也不会长第二支。
因为人参的根茎会产生一种霉菌,这种霉菌替人参吸收土地中的养分,挖出了人参之后,养分也跟着霉菌随之消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看来这个地方的土地极为肥沃,而且天地之气郁郁,不然也不能长出这么大一片参。
只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
这么一大片参,在没有挖开之前,他不知道哪一支是七品叶。
许多参都是灯台子,二甲子,甚至还有巴掌和三花。这些人参都太小,挖出来也没什么意思。
可如果不挖,那就分辨不出哪些是有年份的人参。
想了想,王大山决定把这些参全部抬回去,不论大小。
那些高品叶的就用来入药泡酒或者晾干保存,剩下灯台子以下的,可以全部移栽到自家的药田里去。
说干就干,他又拿着工兵铲把周围的积雪清理了一下,直到再也没有发现人参才作罢。
然后找了几根木棍沿着人参的范围插在土里,又拿出一卷红线,将这一片参全部围了起来。
围起来之后,他打了一声呼哨,让小白它们去弄点猎物回来,自己则是开始抬参。
由于人参太多,他也不可能太过仔细。先是把芦头挖出来,如果发现芦头不长,芦碗也不多,是年份不大的参,就简单粗暴一点。
根须断就断了,反正如果移栽活了之后,过几年还会愈合。
只有四五十年以上的参,才会稍微小心一点。
他已经想好了,五十年以下的参全部用来泡酒,抬的时候可以不用太仔细。
从五品叶的参开始,也就是说八十年以上,就要小心翼翼的抬了。
只不过,他完全低估了抬这些参的时间。
天一亮就开始干活,到天完全黑透才下来停下来休息。一共三十六支人参,一支一支的抬下去,整整三天才全部抬完。
这三十六支参,五十年以下的二十六支,五十年到一百年的七支,一百年到两百年的一支,两百年到三百年之间的一支,三百年以上一支。
如果单论数量,这绝对是王大山抬参以来,收获的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