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第一个死在“校园贷”乱象之中的大学生了。非法“校园贷”问题,已不仅仅是“谋财”,在这几起社会事件中,它更已间接地“害命”。
早在今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旭,因迷恋足彩,输光生活费后开始通过网络借贷买彩,继而冒用或请求同学帮忙借贷,欠下60多万元巨债,无力偿还,跳楼自杀。
而早在多年前,非法“校园贷”引发的社会问题,就已见诸报端。为何仍会有年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一再尝试?
深陷“校园贷”的学生都是“咎由自取”吗?
面对该事件中的女生,不少网民表示该女生此前累计借贷57万多,累计笔数达两百多笔,那么在这些借贷资金中,有多少欠款已如期偿还,又有多少欠款属于因为“拆了东墙补西墙”而越欠越多?
对此,有网民表示,“在起初评估自己无力承担这么高昂的利息时就该‘收手’了。如果是通过正规渠道贷款,如果信用一直处于透支状态,其实也是会受到处罚。”
其实,恶性循环的借贷行为,早在此前就出台政策被遏制过。
2009年,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扩大信用卡业务量,通过各种方式加大营销,吸引客户,导致信用卡违约率不断上升,不少学生客户透支,还出现了运用多张信用卡互相循环透支情况。
对此,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 叫停大学生信用卡。
不过,信用卡办理的高门槛、信保难度使得大学生难以轻松获得银行的正规信贷体系保护,而伴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联网电商购物,过度的消费需求使得大学生迫切地需要另外一种低门槛的信贷模式,“校园贷”便应运而生。
2014年,出现“校园分期”,他们先从iPhone等大学生钟爱且有点“买不起”的商品切入,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短平快地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
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等 “校园贷”快速兴起,各类“校园贷”平台纷纷创办。
曾有统计显示,2016年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将突破800亿元。这一规模在2015年才2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