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话语在他耳畔回荡:“胡亥王子天资聪颖,深得民心,若立为二世,必能延续大秦辉煌。”始皇心中暗自琢磨,胡亥虽年幼,却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才华和智慧。然而,立二世之事绝非单纯的个人能力问题,还需考虑诸多因素。
他想起了扶苏,那位宽厚仁慈的长子。扶苏在百姓中颇有威望,其品性也深得始皇赞赏。若立扶苏为二世,或许能使大秦帝国在仁爱之治下更加繁荣昌盛。但扶苏的性格过于温和,是否能应对复杂的***势,始皇心中难免有些担忧。
此时,始皇的心中犹如一团乱麻,难以决断。他明白,无论立谁为二世,都必须以大秦帝国的利益为重,确保江山永固。在这艰难的抉择面前,始皇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深入了解胡亥和扶苏的品性与才能,而后再作定夺。
时光荏苒,始皇暗中观察着胡亥和扶苏的表现。胡亥在政务上逐渐展现出了果断和决断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胡亥在一些事务的处理上越发显得果敢决然,他对于治国理政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他积极参与朝议,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也让不少大臣们刮目相看。
然而,扶苏那边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扶苏仁厚善良,更能体恤百姓的疾苦,在民间的声誉极高。他时常深入百姓之中,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这让百姓们对他充满了爱戴。
始皇依旧在二者之间徘徊犹豫,他时而觉得胡亥的果断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而又觉得扶苏的仁德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李斯见始皇迟迟未能下定决心,便再次进言:“陛下,胡亥王子近来的表现越发卓越,他对陛下的忠心亦是毋庸置疑。立他为二世,可保大秦的统治根基稳固。且胡亥王子年轻有活力,更能为大秦带来新的气象和机遇。”
始皇听着李斯的话,心中的天平似乎又有了一些倾斜。但他还是没有立刻作出决定,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李斯退下。他知道,这个决定太过重要,不能仅凭一时的观察和他人的建议就仓促而定。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全面地去考量这两位候选人,以确保选出最适合继承大统的那一个,让大秦帝国能够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繁荣昌盛,延续千秋万代。而这一切的思考与纠结,都在始皇那威严而深沉的眼眸中,不断地翻滚涌动着……
秦始皇的第五次大巡游,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次对六国贵族的示威和警告。他要让整个天下都知道,他是不可挑战的皇帝,秦国的统治将永远延续下去。
秦始皇第五次巡游的路线漫长而壮观。但他太累了,他要在骊山长生陵修炼三千年以求长生不老,秦始皇他安排替身从首都咸阳出发,率领着庞大的车队和随从,沿着秦国的官道一路前行。
他们将首先穿越关中地区,经过繁华的城市和肥沃的农田。秦始皇视察农田,关心百姓的生计,展示他对人民的关怀。
接着,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经过曾经六国的故地。秦始皇会停下来,查看这些地方的治理情况,与当地官员交流,了解民情。
然后,巡游队伍继续向北,抵达燕国故地。这里是边疆地区,秦始皇会检阅边防军队,加强对北方的防御。
之后,他们可能会转向东部,经过齐国故地。秦始皇会考察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动秦国的统一政策。
最后,巡游队伍可能返回咸阳,经过这次漫长的旅程,秦始皇向天下展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的稳固。他的巡游路线覆盖了秦国的重要地区,让各地的百姓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和威严。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在始皇三十七年的冬季,寒风凛冽,天地间一片萧瑟。秦始皇的替身踏上了出游的路途,左丞相李斯恭敬地陪同在侧。而右丞相冯去疾则留在咸阳,坚守都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胡亥最受宠爱。他撒娇央求着要随父皇一同出游,秦始皇心疼幼子,便欣然准许了他的请求。
十一月,始皇替身一行人抵达了云梦,向着九疑山的方向遥祭葬在那里的舜帝。他们随后乘船顺长江而下,沿途欣赏着壮丽的景色。经过籍柯、海渚、丹阳等地,最终抵达了钱唐,来到了浙江边。
然而,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声势浩大,令人望而生畏。于是,他们选择向西行驶一百二十里,从富阳与分水之间的狭窄处渡江。接着,始皇登上了会稽山,举行了盛大的祭祀禹帝仪式。站在山上,他遥望着辽阔的南海,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为了纪念这次行程,他下令刻立巨石,以歌功颂德。
完成了祭祀后,始皇替身起驾返回。在归途中,他们经过了吴地,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如今也在他们的脚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秦始皇的替身假扮着他踏上了巡游天下的路途。当行至沙丘之地时,这位替身竟突然身患重疾,最终不治而亡。随后,其遗体被庄重地运回那神秘而宏大的长生陵。在长生陵中,一场庄严肃穆的葬礼隆重举行。众多臣民神色凝重,恭敬地站立两旁,宫廷的乐师奏响低沉而悲怆的哀乐,整个场景弥漫着悲痛与哀伤的氛围。华丽的灵柩被缓缓放置在特定的位置,四周摆满了各种珍贵的祭品和陪葬之物,以表达对这位曾经威震天下的帝王的敬重与缅怀。那高大巍峨的陵寝仿佛也在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