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来了!葛洪我在哪里听说过但杨羲没听说过,是不是曾经的电影《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杨过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茅山宗前身为道家的上清派,陶弘景继承了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悉心编纂了专门记述着上清派早期的教义、方术,以及历史的《真诰》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的两百余卷道经,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后又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后人因以茅山为祖庭,才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后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
原来茅山派是这样的来历?
我继续聆听诸葛老先生的解说: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着名天师张万福,不过,可以顺便提到的是,在后来的道教史册中,身为天师道徒的张万福,却被越来越凸显的上清系所遮蔽了。例如阳台道士刘若拙述、荆南葆光子孙夷中集,成书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的《三洞修道仪》,在记载道教科仪的历史时就说,先是三天法师张君,受老君正一科法,整理二十四治,因为那里“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日鬼营”,后来,经历寇天师、陆修静以及“若隐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并指出在唐代,“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篆有一百二十,阶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这里列出张陵、寇谦之、陆修静等等,而在盛唐时期,有了司马承祯、吴筠等等上清派的道士,却没有了张万福的位置,天师道的系谱下面却接了上清派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门七叶图》这个书名,从中可以看到,就像佛教禅门南北两宗在“七代”位置上互不相让,争夺正统一样,道教可能也同样有过这种后起新兴的强势门派改写历史的情况,而在改写中,在上层士大夫中很有势力的上清一系逐渐遮蔽了天师一系,而张万福也渐渐在道教史上被边缘化了。
这个张万福是不是历史上的太极创始人张三峰呢?张三峰的传说故事非常多,基本上老少皆知,深入民间百姓的口口相传中……
我不知道因为我对道教的了解太肤浅了!以前深沦于红尘里面苦苦挣扎求生,经历了好多的失误失败乃至失望……
只是这次的安东的严重失误导致我失败得陷入绝望中……
才被动地沉迷于佛教的追踪和道教的探求……
诸葛老人见我一直在沉思状态中,其实他老人家并不了解我此刻的心情……就继续解说道:
当然,那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即开元、天宝年间,张万福很显眼,道教也依然兴盛。不过,在现代的道教史研究着作中,往往把这种兴盛描述成上清一系的兴盛。
毫无疑问,现代的道教史研究常常受到古代道教文献的制约,古代文献提供了重新书写历史的中心和边界,毕竟没有文献依据,研究者无法随意编造道教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道教文献又常常是怀有某种偏向和爱好的着作者所撰写的,他们有意地凸显和隐没,对某些历史的浓墨书写和对某些历史的故意冷淡,常常使得后来的道教史着作也只好随着文献留存的多寡和比重,来阻织道教史的主要线索,于是层层积累下来的偏向仿佛物理学上的磁偏一样,使道教史着作总是聚焦于一些历史而模糊另一些历史,不像没有焦点的鸟瞰那样能够得到全景图像。
道教说实话真的太复杂了!其实都是人为的,搞得越复杂越难越神奇神秘才能让世人相信!
老人家说道:要是把道教说清楚起码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也说不完……
接着他又说到了近代的道教一些情况~
由于清帝宠信佛教密宗,道家的传承在此时期受到了执政者的极力排斥。尤其自清以后,以及种种人为因素,更是让道家的发展走上了绝境。
原来道教不如佛教受到权贵重视,原因是这样的?
他说道文人斗士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本全在道教。
道家肇始于诸子之先而不彰自显,影响所及周遍百家。道家学派,自老子归隐后,各家学子便在老子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思想。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发源加派,道教更多的是一种中华传统的传承。
弘扬民族文化,茅山道教发扬和传播这刻不容缓。
看来老人家真的是道教中人,加上诸葛这个姓氏本身就充满了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