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目标西安探访老祖郭子仪

于是我也不矫情也就笑纳了,但我看到摊主抽烟就到隔壁小店买了一包好烟,回敬了摊主!

接着,我急忙打开小册子读了起来……

前言:六十年军旅生涯,历经两次大战,多次升迁,一次降职。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位皇帝,前后六十年,前四十年基本上是和平年代,国泰民安,后二十年 也是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的战绩。集天下安危于斯人。

书中接着介绍道:

在西安南郊,永松路,电子正街,电子一路交汇处。有一个叫紫薇花园的地方,花园南口,有一块老旧斑驳的石碑,上书:唐大通坊郭子仪园林遗址。立碑时间是一九九三年。

看来作者也对郭子仪陵园被如此冷落也有不满……

接着他写道:

在西安城中,有关郭子仪的遗迹不多,这里算是一处。还有一处是在华州区莲花寺镇西马村说是将军故里。另一处,是在咸阳市礼泉县建陵(唐玄宗第三个儿子李亨陵墓)西南二公里地处的昭陵乡坡阳村武将山。陪葬于唐肃宗建陵旁边的郭子仪墓了。

看来这个作者也应该是郭子仪粉,否则不会如此去追根溯源的~

接着他介绍了老祖先的为人事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7月9日),渭南华县人,唐朝寿州(安徽淮南)刺史郭敬之的儿子,唐朝着名政治家、军事家,着名将领,世称“郭令公”。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中第,入仕从军。天宝八年(749),拜为左卫大将军,后兼九原太守。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叛唐,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出兵单于府,击败安禄山部将高秀岩部,进而围攻云中,收复常山,拜兵部尚书。

天宝十五年(756年),与李光弼一起,多次击败史思明部,收复河北十余郡。至德二年(757年),攻占河东,收复长安、洛阳、河西、河东、河南诸州县。

作者看来是经过深入了解搜集老祖先的有关详细资讯的~

乾元元年(758年),攻克卫州。在与八节度使围攻邺城的时候失败,被解除了兵权。

宝应元年(762年),在平定河中兵变时又立新功,晋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内扰,唐代宗出逃长安,郭子仪再被起用,为关内副元帅,率军力战,打退吐蕃。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鹘合众攻至关中;郭子仪劝回纥倒戈,大败吐蕃。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拜其为太尉兼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增加食邑,明升暗降,剥夺了实权。

哈哈哈作者非常厉害了,了解的如此详细~

建中二年 (781年),郭子仪卒,终年85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噢!原来老祖先也是高寿善终,看来我们老郭家的人到老了都会高寿善终的!

这就是郭子仪的传奇一生。

作者评价很高啊!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场动乱,其持续时间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六日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二月十七日共八年的时间。起因是因为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所以被称为安史之乱。

天宝年后期,因唐玄宗疏于朝政,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一个杨玉环把李隆基迷的不得了,忘了当年皇帝是怎么得来的,整体沉迷于从儿子李冒那里骗来的小媳妇,顾不得朝政了。

作者继续在分析郭子仪的功绩原因~

内用高力士,外用李林甫,唐朝政治昏暗,百姓多有流离失所。在募兵制施行后,边境节度使各有各的小九九,地方势力逐渐扩张,形成割据范围。

天宝十四(公元755年)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在范阳的史思明在河北(今河北保定和北京一带)起兵,“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叛军连克唐朝多地,当攻下洛阳以后,安禄山便野心膨胀,打起了了皇上的主意,搞了个自立为帝。唐玄宗接到军情汇报,下令平叛,但此时洛阳,潼关等地接连失守,安禄山军队进逼长安。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西逃蜀中。“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逃亡的军队也是旌旗摇曳还能如此壮观。途中禁卫军发动兵变,把安禄山叛乱的原因归结在贵妃娘娘,杨国忠等人身上,在兴平一个叫马嵬坡的地方,“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史称马嵬兵变,杨国忠被士兵所杀,杨贵妃被李隆基赏赐了三尺白绫让其自杀。

这就是一起悲剧也可以说是一起历史冤案!我看到此处心里想!

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该是主角出场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