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秦朝及之后的各个朝代依然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那么长堑既然无法防住外族的侵略,修建它的意义何在呢?
长堑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外族入侵的问题,但很多时候也发挥了抵御作用。
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他们的资源匮乏,长期过着流动的生活。
当他们资源短缺的时候,就骑马到边境地区“打秋风”。
由于他们的马术惊人,而中原地区本来就马匹匮乏,精通骑战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劫掠一波,然后扬长而去。
长堑的修建改变了这个状况,由于马匹无法轻松越过长堑,游牧民族南下时便要进行一番作战,而长堑上一直都有驻军,所以他们往往只能攻破一两个关口。
即便突破了长堑,也不敢劫掠太久,因为很快就会有军队绕道后方,一旦他们的后路被截断,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因此,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难度与危险性越来越高,加上中原地区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增强,开始逐渐越过长堑,主动出击。
特别是汉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率领汉朝大军把匈奴打得分崩离析。
无奈之下,匈奴人开始考虑向西边迁移。
往西边就是中亚和欧洲,匈奴民族凭借自己骑兵的骁勇作战,很快就击败了中亚和欧洲的王朝。
他们屠杀欧洲人,让日耳曼人瑟瑟发抖,即便是罗马帝国都被迫割地赔款。
还有后来的匈奴人,虽然灭亡宋朝,建立元帝国,但也没有就此停下脚步。
他们一路向西,让整个欧洲都在匈奴铁骑下颤抖。
长堑或许无法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游牧民族的南下,给中原王朝的发展创造机会。
中原王朝一旦强大起来,主动向游牧民族作战,而游牧民族失去了南下的机会,便只能考虑去其他地方发展。
东边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不适合游牧民族的生存,他们便骑着高头大马一路西进。
当时的欧洲并不能阻挡游牧民族的进攻,只能在铁蹄下屈服。
“这么说来,长堑不仅仅对大夏国历史变迁有巨大影响,还对世界历史也造成了深远影响。”刘潜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