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他们经过了几座敖包,海日古给他们科普了一番。
许多人一听说敖包,可能就会以为是蒙古包。
其实,真正的敖包看起来就是一个大石堆,就像国内有“土地庙”“山神庙”等建筑,敖包也是草原游牧民族的祭祀场所。
漠北在以前主要以蒙古包为住所,因为材料的缺乏以及游牧的生活方式都使得以前很少修建庙宇,因此用石头堆积起来的敖包就承担着“神灵载体”的任务,祭祀敖包就是祭祀神灵。
除了作为“神灵”载体,因为堆得高,在草原上还起到了灯塔指路的作用。
一路上,除了敖包之外,还有两样东西是刘潜他们没怎么见过的。
一样是石堆墓,另一样是鹿石。
石堆墓不同于敖包,敖包一般是用石头、石块垒起来的,但也有用土堆起来的,一般呈圆形,顶端植有柳树枝条或者榆树枝条,还插有“玛尼杆”,形状有点像烽火台,比较显眼。
石堆墓则是在墓地之上用石头堆积成一定形状,简单一点的则是用几块石板搭建一下,并没有统一的范式,石堆一般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
如果不是海日古主动告诉他们,那些石头堆是石头墓,他们根本就不会把一堆石头跟墓葬联系起来。
而鹿石,本身也是石头,顾名思义就是刻着鹿的石头,然而这个称谓还只是一个统称。
有很多鹿石上既没有鹿的图案,也没有任何与鹿有关的标识,但也叫鹿石。
鹿石是指一些四面体的或者圆形的石柱和石板,上面雕刻着各式图形,这些图形包括各种动物、古代兵器以及其他器物的图形,其中主要以鹿的形状为主,因此这些文化遗存被称为鹿石。
鹿是在许多古老神话中是圣兽,被认为是前往来世的引渡者。
鹿体现了大自然的精神,成为这些游牧民族泛灵信仰的象征,鹿石被认为是用来表现沟通天、地与人联系的立状石刻,将它立于墓地除有崇拜纪念意义外,还能起到“巫术”的作用。
相传鹿石能够让亡者的灵魂得以升天,以免成为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