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初入劲山族祠堂

自从换成了架子床,更紧靠的两人每日都是在相拥中醒来。

陈铁牛外出的这一日,天还没亮便出发了,并没有吵醒戴星予。而习惯了陈铁牛相伴的戴星予在陈铁牛离开后没多久也就醒了,望着窗外还有点灰蒙蒙的天,她只是静静躺在床上发着呆。

消沉了两天,便又精神满满了。偶尔去爷奶家陪老人家吃顿饭,有时候去看看稻田,或者陪着二嫂检查竹编。

忙碌的7月15日是中元节,劲山族人今日全族人都需回到祠堂内祭祖。戴星予是外嫁女本可以不用去的,但仍被族长叫到祠堂内一同祭拜。

戴星予与戴家人一同前往劲山村,只见劲山村中央有一座祠堂静静矗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祠堂整体布局规整大气,中轴对称,彰显出古人对秩序与和谐的尊崇。踏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巍峨的牌坊,精美的石雕错落分布,麒麟瑞兽、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荣耀与辉煌。

抬眼望去,主殿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像是展翅欲飞的鲲鹏。粗壮的立柱稳稳支撑起厚重的屋顶,上面雕刻的云纹古朴而典雅。殿内供奉着先祖的牌位,香烟袅袅,寄托着后世子孙的无尽敬仰与追思。四周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或是家族的传奇故事,或是祥瑞的神话传说,色彩虽经岁月侵蚀,却依旧难掩曾经的明艳。

祠堂的庭院宽敞开阔,青砖铺地,规整有序。几棵古老的柏树郁郁葱葱,见证着祠堂历经的风雨沧桑。每逢祭祀或重大节日,族人们齐聚于此,热闹非凡,共同传承着家族的血脉与文化 。

暖日下,劲山村迎来600多位子孙,他们身着整洁服饰,满是敬重,从各地汇聚而来。大家步伐沉稳,有序走向祠堂。

祠堂内子孙们按长幼顺序,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伏地叩首,虔诚祭拜先祖,动作间满是缅怀与感恩。

戴星予身处其中,再次深深感受到劲山族强大的凝聚力。这股无形的力量,将族人紧紧相连,无论老少、身份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在先祖的庇佑下,他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延续家族荣耀,传承先辈精神 。

回到家中,戴星予仍处在刚才的震撼中久久不能自拔。终于理解,在现代时怎么会有一个家族为了守护祠堂而千人出动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了7月18日,今日作坊已经落成。戴星予意思便是简单办两三桌大家一块吃顿饭便成。

戴母一早过来设了案祭拜神明。戴星予再次如提线仔般跟随着戴母一一照做。

作坊落成,便开始陈家院子的修整了。

画图纸时,戴星予已经跟戴父和戴袀炎探讨过化粪池的建造问题。她大概说了建造理念。陈铁牛和戴父、戴袀炎几人商讨三日画出了图纸。

据陈铁牛的反馈在京城那边其实已经开始有类似的茅厕了,只是普及地区极少。

他觉得戴星予自从患上失魂症后,脑子好像在国里游学过似的。无论是深水田种植方法,还是圊厕的建造概念她都知道。

京城的茅厕通常地面会铺设地砖或木板,在角落位置挖掘坑洞,坑洞通向地下的污水道或排泄沟,用于收集排泄物。

其实他们家的茅房也是差不多,只是用茅坑而是在外置放马桶。

陈铁牛选择较为规整的石板来铺设厕所地面。石板表面较为平整,不仅方便人们行走,还能防止污水渗漏到屋内其他地方。地砖之间会尽量紧密拼接,戴父建议再加入石灰、泥土混合成的黏合剂来填充缝隙,增强防水性能。

茅坑坑洞的深度定在2米,直径在1米。把坑洞的内壁尽量修整得光滑,以防止泥土掉落堵塞。这得老工匠来,戴父说这让他和戴袀炎亲自操刀。

还需在距离茅坑3米至5米左右地垫低于茅坑的地方再挖一个渗水坑,瑞和镇地属南方,常年潮湿,雨水也多,必须加建一个渗坑以方便污水排入。

而3到5米的距离既能保证污水可以通过地下渗透管道顺利流入渗坑,还能避免渗坑对茅坑的结构和使用造成影响。

在渗坑坑底再铺设一层厚度约15厘米至20厘米的小石子,起到过滤和排水作用。然后在小石子上再铺设一层约10厘米至15厘米厚的河沙,进一步过滤污水中的杂质。其实这一步完全可以忽略,在地广人稀的时代,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污染。不过这都是些就地取材的东西,也费不了多少人力物力,戴星予决定还是要做铺设。毕竟离自己住的地方也就几米远距离。

渗坑选择在自己的竹林里。坑顶再铺上厚木板遮挡,也可以防止有人经过时不小心掉落坑内。

排水排污时,坑洞通过一条倾斜的陶管通道与渗坑相连。将陶管一节一节地连接起来,从坑洞底部延伸渗坑。连接处再用泥土密封,防止污水泄漏。

为了方便污水流入渗坑,通道还需做出坡度,所以这就是为何渗坑要选地势低的地方,还挖得比茅坑更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