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谈谈,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
有很多人说,黄巢末年的起义彻底斩断了士族文化集团对仕途的垄断,而且给宋以后的社会创造了一个属于平民的阶层,
世家大族彻底在历史上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因为士族门阀的好处也有,坏处也有,你不能只看他的坏处,忽略了他的好处。
科举制兴起之后,科举就成为了普通人进入仕途的最主要的门道之一。
科举虽然在那个时期是比较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路径,但是只有这种科举完全由皇帝及其统治阶层所控制。
因此选拔上来的人,都是皇帝所需要的那些人。
皇帝想把国家治理好,当然也希望重用那些有政治远见的人。
但是那些伪装成有学问的人,就比如一些马屁精、一些伪君子,他们也会通过科举挤进朝堂。
研究历史,你会发现在南宋以前,在五代十国之前,汉唐整个朝代的文化士族。
虽然有很多问题和私欲,但大多数时候其所代表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和皇帝的矛盾是,他们不在乎朝堂上坐的是谁,他们只在乎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像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关于选拔人才的机制,本来一般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古书上说的察举制。
因为当时的九品中正制,是按照祖辈的功勋和功劳来划分等级的,就连皇帝都无法干涉。
也相当于是世家大族,随便可以往朝堂里面塞自己的人。
你看东汉末年的袁绍,他祖上就是四世三公,在朝堂上的影响非常大。
士族遍布天下,在他们所掌控的区域内,教育资源是先他们自己享用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有钱,他就当然可以让他的子弟读书。
穷人怎么有可能去读书呢?去读书的希望是非常小的。
但是自从隋文帝推行科举以后,特别是到宋代以后,科举制选拔出来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普通的中小地主阶级的人。
而且他们思想非常顽固,也不知道变通。
科举制的那个年代,特别是宋朝、明朝对臣子的要求非常高。
但是人性复杂多变,100个人里面能够出四五个忠诚的就了不得了,
你怎么可能要求100个进士,都是忠诚的呢?这是非常不符合人性的。
因此自从南宋的宋明理学出现以后,这种伪君子、伪道学便在官场上泛滥存在。
有一些那个高利贷者,还有好多奸诈之徒层出不穷。
在二十四史中,都有这些奸恶之徒的专门传记,比如宋史专门开列的奸臣传、叛臣传。
像什么宋代时期蔡京等奸臣,还有秦桧,他也是科举出来的,他还是什么状元,但是他确实是一个卖国贼。
还有明朝嘉靖时期的严嵩,他也是通过科举考试考上来的,但是他是个祸国殃民的东西。
还有明末清初时期的汉奸范文程,这样毫无人格底线的大奸大恶之人,在科举制兴起之前,还真没有发现几个。
可以说科举制他虽然培养了一些人才,但是他所内在的弊病是根深蒂固的,根本无法消除。
为什么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几块钱非常在乎,有时候甚至会和你争,和你吵?
举个例子啊,举个例子就是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和我爸去亲戚家。
我们从火车站出来以后,到亲戚那个家还要走几里路,
我提议说打个的士也不过七八块钱,但是我爸非不同意,还教育我说钱不好赚。
走一走还可以锻炼身体,然后他就拉着我走的是小路,一路上他忘记那个亲戚家的地址,还拉着人家问。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我们才走到,后来我们问了亲戚,进去才知道我们走了远路,我当时非常不高兴。
我就觉得为什么不花那几块钱呢?该花的就要花,这么一点,父子两提的大包小包在街上走不难受嘛,是不是?
难道这样就是节约了吗?我不知道什么是节约。
而且到现在,我的一个叔叔,也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为了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如果那个东西的价格,不在他接受范围之内,他就和人家砍价。
如果价钱砍不下来,他就不会要或者唠叨几句,说人家贵了就走了,我觉得这样没必要。
你不想买你就走嘛,你何必让人家难堪,让人家为难呢?是不是说人家做什么呢?
但是他七八十岁都是70多岁了,都还是这个性格,我看也不可能改了,算了,这也是他自己的事,我也是管不了,唉。
——————
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新闻,说的是有一个姓苏的,他在某个地方的地铁上厕所被收了1块钱,后来他就把这个地铁运营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定地铁公司归还他交的1块钱。
这个事情,后来不知道是如何判决的。
我觉得这样有些纠结不是很好,因为纠结在这些一些小事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你不如放过他,你放过他,他也放过你,是不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如果紧抓着不放,他也不会放过你。
但是有一种说法告诉我,你曾经有1000万的时候,你会在乎被骗走几百块钱,几千块钱嘛,如果你有100万的时候,你会在乎掉几块钱,几十块钱嘛。
是不是?人只有在富裕的时候才会那样大度或者那样不计较,人在穷的时候是非常斤斤计较的,
有时候甚至被别人骂成铁公鸡,他都毫不在乎,为了你那几块钱他可以追你几里路。
打个比方说,我们隔壁曾经有一个姓刘的,他曾经在某个地方坐大客车,
那个客车的票是24块钱,但是他当时手里只有19块钱,就给了19块钱。
那个售票员也让他上车了,但是后来到站以后,这个姓刘的,也没有把那5块钱交给这个售票员。
这个售票员就不依不饶,跟着这个姓刘的走了十几里的路。
这个姓刘的,好不容易从口袋里,摸出了5块钱才给这个售票员。
你说,像这个售票员这种斤斤计较有些近乎变态的,你跟人家跑了十几里路,你又可以去跑车,又可以去赚钱了,是不是?何必纠结那几块钱呢?
我觉得售票员之所以有一些悲剧发生,就是因为像这种不近人情的,计较几块钱的方式。
——————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宋朝的一种茶叶在很大范围内被推荐,在市场成为一种贵族的饮品之后,当时的政府想在茶叶上收点税,但是很难掌握,也没收多少钱。
而宋朝皇帝专门研制了一部茶法,宋朝在茶叶上赚的钱不少,有些茶叶还随着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到了阿拉伯地区、非洲还有欧洲等地,赚了很多很多钱。
你们在街上走,有时候会看到茶叶店,有时候你们瞧不起这些店铺。
有时候你们看到茶叶店里面,根本就没有人,但是你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赚钱的。
他们赚钱的门道非常非常多,比你做什么便利店、做什么水果批发、做什么小商品批发利润,要大的多。
第一个,他们第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批发,就是传统的靠走量卖钱。
比如说一斤茶赚15%的利润,但是这个茶叶和那些大米黄金一样,是可以囤货的。
他如果发现哪种茶叶好卖,而且价钱也便宜,他就会适当的囤到仓库,放个3到5年,价钱就会上去了。
就比如说,某某茶叶在今年火了,如果你囤积了很多这样的老茶,你就会发一笔横财。
是不是?还有一个靠卖资源。
因为我每次去茶叶店,都看到有很多人坐在一起在喝茶。
这些喝茶的里面。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他们平常都喜欢,一边喝茶一边谈生意。
如果一个大生意涉及到几百万,上千万的生意谈成,茶叶老板也可以从中抽成。
老板也可以在抽成中赚个几万,十几万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流行炒茶,什么叫炒茶?就是把茶叶金融化。
从西南地区的某个交易中心,曾经将某种茶叶炒出了天价。
比如说前年我认识的一个学员,他去西南某个地区参与炒茶叶,炒了一年多,多赚了十几万块钱。
这个模式就跟击鼓传花一样,只要有人接盘你就能赚钱。
但是最倒霉的是最后的那一个,他没有人接盘,茶叶卖不了的,卖不掉的就只有低价处理。
但是那些茶叶太多了,自己喝不完,拿着送也送不完,真是没办法,这种操作有点风险,大家都得注意。
还有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很多单位过年过节都需要生鲜礼品,其中就有茶叶。
有一次我的一个学员跟我讲,他们当地的有一个负责采购的干部跟他讲,要他推荐一款茶叶。
但是我这个朋友给他推荐了几款茶叶,他都漠不关心,但是他关心的是发票好不好开,怎么签合同,还有那个礼品盒好不好看。
这是我他把这个事情讲给我听,我就懂了,这个他不是要喝茶呀,这还是要利用这个茶叶在报销上面搞鬼赚钱呐。
当然,这这是一种违法乱纪的事,你们千万不要去做。
而且这个茶叶的水也非常深,市场上面有几块钱一斤的,也有几百块上千元,几千元的,个别的还有上万元一斤的。
你说,那个上万元的茶,和那个几十块钱一斤的茶有什么区别?
区别?我也说不出来。
但是,我听说所有茶叶的制作成本,都差不多的,只是因为他们后期的纸盒包装贵点而已,是差价越提越高。
如果一个茶叶成本相同,它的定价越高,你赚的钱就越多,知不知道?
你们如果要去卖茶,首先要将你们的门路摸清楚了,如果你们摸不清门路,你们就千万不要参与到卖茶里面了。
——————
为什么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乡村或者农村里面去了?
就是因为如果回到乡村里面去,就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坐着打麻将或者喝茶聊天。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坐在家门口刷抖音视频,或者看网络小说。
七八岁的孩子们,就在房间里跑来跑去。
抢着电视遥控看电视,或者拿着大人的手机,去打游戏。
要不然到了哪天吃酒席的时候,老乡们坐在一起互相聊天。
就会问你收入多少啊?婚姻状况如何呀?
还说某某某在外面做小生意,赚了多少多少钱。
在乡村里又没有什么篮球场啊,锻炼身体的场所。
只有一个小卖部,作为小商品集散中心,或者信息中转站。
勉强还有些用处。
有一些农村的小学都被关了,学生都被安置到镇上的小学、中心小学去读书了。
有人说。过去是城市往农村贩卖一些坏的商品。
现在是向农村,贩卖一种低质的文化。
怎么说呢?
就比如说县城嘛。
县城的文化,有没有什么特色?
除了一般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打麻将,要么就在家里刷短视频。
有时候就去和朋友吃夜宵、烧烤,吃完后就去K歌,K歌完就去洗澡。
他们谈论的话题,也只是车子、房子和孩子的成绩。
还有谁谁谁,在哪个地区当负责人等等。
县城就那个样子,资源有限,人口有限。
产业升级困难,内卷化严重。
社会关系,都已经接近于固化了。
手机上的一些约会软件,也是层出不穷,宾馆也是非常多的。
他们做些什么事,大家也清楚,我就不说了。
我们应该知道,乡村或者县城的一些文化设施,都建立起来了。
但是,真正的文化还没有到来。
真正有价值的文化,都始终处于缺位状态。
那种蓬勃的原创的力量,根本看不到。
当然几十年来的快速城镇融合、工业发展的繁荣,现在也应该告一个段落了。
如果经济活力一旦持续消退,想必内卷化会更加严重。
每次我想到这里,我都感到有一些忧伤。
我的有一个亲戚的孩子,大学也快毕业了。
我问过他,他想回老家发展吗?
我还以为,他会聊什么宏大的梦想。
但是他却淡淡的说,嗯,毕业了,在外面闯几年。
如果闯得不好就回去,闯得好了就不回去了。
我说,你为什么这么想呢?
他说,县城虽然有些安逸,但是根本上赚不到什么钱。
我说你不知道白居易的那个典故吗?去长安大不易,现在去各个大城市,想生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他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