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懵逼的日军

1937年7月7日,日国军国主义政府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为打通华北和华中战场,侵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从华北南下,一路从苏南北上,目标直指苏北重镇徐州。

直至1938年6月至10月,华国军队于武汉会战中挫败了日国速战速决的企图,抗日战争正式从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量物资,尤其是战略物资都极度依赖进口。

特别是石油等能源,其进口量往往达到70%以上。

侵华战争的长期相持使得日本的战略物资急速消耗,再加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战略利益的考量,逐步减少,乃至切断了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

此时的日国面对华国战场的无底洞,必须开辟新的战场来维持战争的消耗和国民生活的需要。

日国有两个战略方向的选择。

一是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正式结盟。

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集结了大量兵力,史称关东军。

受到日俄战争胜利的影响,日本对俄国乃至苏联有着莫名的优越感,认为俄国人不堪一击。

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不仅能够分散和牵制苏联远东兵力,使之不能顾及欧洲战场,更能够夺取西伯利亚丰富的能源资源来弥补亏空。

由于历史原因,出身长洲藩的日本陆军与出身萨摩藩的日本海军有着深刻的矛盾,双方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针锋相对,大有不共戴天之势。

日国军国主义政府中的陆军派系是“北上”方案的支持者,因为对苏作战多是陆上作战,可以以作战为由将资源的分配向陆军倾斜,以打压海军在政府和军队中的影响力。

二是南进,夺取东南亚的控制权。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孤立主义情绪弥漫的美国并没有立即停止对日国的物资出口。

在美国进行的民意调查中,虽然有约59%的美国民众对受到侵略的华国表示同情,但是仍有64%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向华国援助军事物资。

虽然美国宣布对日国实施“道义禁运”,停止向日国出口航空设备。但是如石油和钢铁等战略物资却不在禁运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