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吊瓜子的瓜仁虽小,但是胜在饱满圆润,还比西瓜籽多一些油性,又比葵花籽少几分燥气。”
[电话是不是:突然家里的小吃被提到了嘿嘿(害羞)]
[电话手表:大家注意,是栝楼,吊瓜子叫做栝楼,贼好吃,强烈安利!]
戈奇也是轻笑一声,带着笑意的声音又缓缓响起。
“在中国吃过的各种瓜子里面,数南瓜与中国的交情最浅。
这是因为南瓜的历史进程其实与向日葵十分相似,从明代嘉靖中叶开始,南瓜在中国史料中的存在感才开始增加。
像《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里面收录了935种明代方志,其中有118种就提到了南瓜。
而赣省、皖省、鲁省、冀省的南瓜记录更是丰富,这也让人有理由相信,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就是南瓜在中国的第一条“绿色通道”。
可能是有栝楼籽、西瓜籽口感的良好示范,中国人没什么难度便接受了南瓜籽。
在清朝末年,张之洞的父亲,张锳主持纂修《兴义府志》,其中就提到南瓜子。
郡人收其子炒食,以代西瓜子。
并且在同一时期,上海、浙省一带的地方志中也出现了南瓜籽“香美可食”的记述。
到了民国,南瓜子的人气开始一路走高,最终到了“终年市于茶坊酒肆,人竞买食之”的程度。
哪怕一直被当做西瓜籽的替代品存在,南瓜籽本身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因为与“肉不堪食”的籽瓜、“籽不堪食”的西瓜不同,在南瓜籽的世界里,不仅有黑省宝清的大白板瓜子这样的专业产子选手,大部分的蔬食南瓜也能做到“长肉结籽两不误”。
并且在海水之中,还藏着最特殊的“瓜子”。
像是锥螺、寻氏肌蛤、虹光亮樱蛤等等,在海鲜大排档的菜单上,这些壳类物种共享同一个名字:海瓜子。
它们小巧、易食、平价,清水煮出鲜美,辣炒赋予风味,再配上啤酒和晚风,就是一场亲切踏实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