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李爱国的野心

目前国外已经在大力发展晶体管计算机了。

再有两年时间,德州仪器的那帮家伙就会鼓捣出集成电路。

而无论是老毛子和东大都没有意识到一场剧烈的变革迫在眉睫,他们依然把精力放在了电子管计算机上。

李爱国深知,若要实现从无到有,成功研制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就是芯片计算机,仅靠雄厚的资金远远不够。

海量专业人才的汇聚,先进完备设备的支撑,二者缺一不可,皆是迈向成功的关键要素。

想到这些,李爱国拿起了书房的电话,利用安德烈商贸公司的专线拨打了一通国际长途。

与此同时,远在一万多公里之外,京城气象站内的一间狭小屋子里,一部红色的电话突兀地“叮铃铃”响了起来。

一直全神贯注端坐在旁边的男值班员,在铃声响起的瞬间,迅速伸手拿起了电话。

出于保密考量,他并未即刻出声,只是发出了呼吸声。

“喂,是媳妇儿吗?”电话那头传来李爱国的声音。

男值班员赶忙冲着旁边的女值班员用力招了招手,接着比划了一连串约定好的手势。

“爱国哥啊,你啥时间回来,小红升想你了。”女值班员心领神会,立刻捏着嗓子模仿起来。

得益于线路的轻微失真,她的声音竟与陈雪茹有几分相似。

“还要再等两天。媳妇儿啊,你不是一直念叨着想要几台电视机送给亲戚吗,这边正好有几台。而且啊,这边的人特别好相处,说话风趣又好听,我真想让他们跟你见见面。”李爱国继续说道。

“电视机啊,那也太贵了吧,爱国哥,我跟爹娘商量一下。你在那边玩得开心点,家里有我呢。哎呀,不说了,电话费太贵了。”

女值班员说完,果断挂掉电话,随后将早已做好的通话记录,郑重地交给了男值班员。

男值班员接过记录,一刻也不敢耽搁,急忙小跑着将其呈递给组长:“组长,是李司机从明斯克打来的电话。”

组长双手接过记录,神色凝重,脚步匆匆地走到农夫的办公室门前。

他抬手,轻轻在门上敲了几下,听到屋内传来回应后,这才推门而入。

“报告,司机同志突然联系了专机。这是记录。”

在气象站内部,“专机”是对紧急电话的特定称呼。

由于并非保密线路,为防范被敌方监听,执行特殊任务的队员们,只有在万分紧急的状况下,才会启用这条专线联系气象站。

听到是李爱国利用专机联系气象站,农夫戴上眼镜,接过记录认真研读起来。

“电视机这应该是某些尖端设备吧?几台电视机,看来设备有很多。”

“那些朋友想跟陈雪茹见面,陈雪茹在京城,如果想让他们见面看来司机同志准备带一些人回来。”

农夫翻阅了上几次的情报,沉思了片刻,猛地瞪大了眼。

“司机同志该不会是打算把明斯克的计算机研究所连人带设备一股脑给弄回来吧?!”

组长虽说也是见过诸多世面的人,但听闻这个推测,还是被李爱国这大胆至极的设想惊得呆立当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知道,计算机研究所里的那些设备,可都是老毛子的尖端科研设备,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而研究所的研究员们,个个都是老毛子国内顶尖的计算机专家,汇聚了整个国家在该领域的智慧精英。

倘若真能将他们和设备成功带回东方大国,那国内的计算机科研实力必将实现飞跃式的增长。

但是老毛子那边能眼睁睁的看着设备和人员被送到东大吗?

也正因为此事太大了,司机同志才会冒险打电话,向气象站请示。

要不然的话,依照司机同志的权限,完全可以最近做决定。

组长见农夫点上根烟抽了起来,烟雾笼罩了面孔,却迟迟没有答复,他小心翼翼的问道:“咱们该怎么回答司机同志?”

农夫隐匿在烟雾后的脸色,随着思考不断变幻。

良久,他苦笑着开口:“风险确实巨大,但这收益也实在太诱人了。如果真被司机同志办成了这件事,咱们至少能节约五年的研发时间……”

这么着吧。你告诉司机同志,站里面对他的行动没有意见,可以提供一切他需要的支持。

不过一切行动的前提,都要保证安全。”

跟司机同志相比较,那些研究员和设备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农夫一时间分不清楚自己是秉公办事儿,还是出于私心考虑了。

“明白!”

组长对农夫的决定毫无意见,他转身快步离开。

办公室的门缓缓关上,农夫摘下眼镜,苦笑着摇了摇头,轻声呢喃道:“这个徒弟啊,还真是让人不省心。”

语气有些抱怨,却给人一种感到自豪的感觉。

片刻之后,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清脆响起。

助理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李司机当初特意叮嘱过我,让您务必按时服药,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这小子就算远在明斯克,还操心着我!”农夫佯装嗔怒地说了一句。放下电话后,他站起身,推开办公室的门,走进了隔壁房间。

屋内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朴素的搪瓷碗,碗里盛着黑乎乎的汤药,一股古怪却又带着几分药香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

农夫端起碗,一饮而尽。

刹那间,他只觉得一股热流顺着四肢百骸缓缓游走,整个人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

“这药还很不错。算了,原谅那小子了。”

站在不远处的助理,听到这话,忍不住差点笑出声来。

*****

这世间就是那么的不公平,有人欢喜就有人忧愁。

此刻,在莫斯科内务部那深邃如渊的地下五层,一间密不透风的密室里,谢苗诺夫正满心忐忑,坐立难安。

他下意识地抬头,望向那盏滋滋作响、闪烁不定的白炽灯泡。

在这忽明忽暗的光影中,他满心疑惑,实在想不通究竟是何等尊贵的大人物,竟要亲自召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