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韩生拟好圣旨,修改无误后发往枢密院,加盖枢密使大印,然后发往三川郡驻军营地,下达军令、虎符等。
“韩生,你加个差遣吧,宫廷咨议郎,朕身边缺个人咨询、提醒、商量。”胡亥如此道。
“臣,欣喜备至,岂敢不受。”韩生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开心,面对新的任命,他直接接受。
寺人去偏殿打扫了一间屋子,作为韩生的办公居所。
加个顾问职位是胡亥很早的想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类似于内朝的制度,进一步强化皇帝权力;
另一方面,这些人全部打上了皇帝自身的亲信烙印,将来把他们放出去,可以加强总体统治。
而且,不管是提拔这个忠直敢言的臣子,还是刻意制造、维护九卿以上的宽松氛围,都是为了努力对冲中央集权制度造成的政治僵化。
大家没有发现吗,不管秦始皇说什么,不管秦始皇的命令有多么可怕,官僚系统都将它落实了,这体现了高效。
但是更加可怕的是,全体官僚没有一个人上书质疑秦始皇的决定,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是新旧制度变化中所产生的必然。
面对越来越强有力的、实施独裁的皇帝陛下,群臣尽皆失语!
胡亥想尽力纠正这一点,至少先在中央,建立起一套能够纠正皇帝行为错误的有效手段。
皇帝能活很久,他迟早彻底的脱离群众,不管是心态还是记忆上,都会这样。
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进行约束、规劝,哪怕只是表面约束,那可以预计的是,胡亥一定会步嬴政、项羽的后尘。
这两个人都极端聪明,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有深意,不是表面那么简单,但全都栽在了自负。
傲慢,遮蔽双眼。
你认为自己算无遗策,可当你这么想时,你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疏漏,足以致命的疏漏!
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若没有人偶尔提醒,放任胡亥长期处于说一不二的独裁专制体系食物链顶端,性格中滋生傲慢就不可避免。
胡亥要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还听得进意见的时候,建成这个体系,或者形成一个惯例。
“李成呢?”胡亥又写了一封手书,等待墨迹晾干时,问道。
“应当在外面,今天值守人员有他。”
“叫进来。”李成是出使河朔平原的使者之一。
“诺。”寺人去寻郎官李成。
“参见陛下。”李成行礼。